华中师大社会学院师资力量 |
发布时间: 发表者:admin 点击次数:8770 |
专业教师
夏玉珍 :女,湖北鄂州人,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党委
书记。 主要社会兼职:湖北省政府政策咨询委员会特邀专家,中国社会学会理事、湖北社
会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人口学会理事。
研究方向:社会学理论 发展社会学 风险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
讲授课程
本科生: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原著选读 犯罪社会学
硕士研究生:国外社会学学说社会学原著选读 风险与危机管理专题讲座
科研成果
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及省市科研项目多项,先后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主编
《政治社会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主编)等教材7部。
向德平:男,湖北仙桃人,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社会学院院长,教育部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人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发展社会学、社会政策、社会工
作、城市社会学。主要社会兼职:中国社会学会理;中国社会工作 教育协会副秘书长;全
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专家委员会委员;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
(MSW)论证专家小组成员;中国社会学会社会性别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山大学城市社会
研究中心研究员;湖北省社会学会副会长;湖北省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湖北省艾滋病防治
专家委员会专家;湖北省艾滋病咨询委员会专家。
研究方向:发展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社会问题
主讲课程
社会学概论、社会心理学、城市社会学、社会问题研究
科研成果
出版《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学》、《科学的社会价值》、《我国居民体育消费行为研究》等学
术著作6部,出版《城市社会学》、《社区导论》、《现代社会学理论述评》、《社会工作概
论》等教材5部。在《人民日报》理论版、《光明日报》理论版、《武汉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研究》、《江汉论坛》等权威、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有近10篇论文被
《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教育部及省、市人文社科规
划项目多项,获省、部级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多项。
黄永林,男,1958年8月生,湖北仙桃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1983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1983年、1988年和2000年分别获得华中师范大学文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历任华中师范大学财务处副处长、处长。2004年2月起任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全国高等师范院校财务管理研究会会长,《教育财会研究》杂志社社长、执行主编,湖北经济团体联合会执行主席,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从事中国民间文化和现当代文学,以及高校财务管理研究。近年来主持了财政部、文化部委托的大型调研课题“中国农村文化调查”、“中国农民工文化调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民间文化对现代小说创作的影响”、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湖北民间故事传承人研究”等10多项课题的研究。 已出版著作《中西通俗小说比较研究》、《20世纪中国大众文学的现代转型及其品格》、《郑振铎与民间文艺》、《张恨水及其作品论》、《民间文化与荆楚民间文学》、《大众视野与民间立场》、《中国民间文化与新时期小说创作》、《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合译)、《学校财务会计手册》(副主编)、《民间文学教程》(合著)和《现代中国文学史》(合著)等著作20多部,发表论文130多篇。 曾获国家教委第三届高校优秀教材奖(集体奖,1996年)、中国民间文艺学“山花奖”学术著作奖(2001年)、中国民间文艺学学术著作奖(2007年)、湖北省社科优秀成果(1994—1998年)著作奖、武汉市社科优秀成果奖(2007年)、国家图书奖提名奖(集体项目,2003年),以及中国教育会计学会优秀科研成果奖等多项奖励。 江立华:男,1965年生,安徽人,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副院长,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
计划入选人员、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社会学会副理事长,湖北省人口学会副理事
长。国家级精品课《社会学研究方法》第一负责人。
研究方向:城市社会学、劳工问题研究、人口社会学
主讲课程:《社会学原著选读》、《后现代社会学理论》、《社会学前沿问题》、《人口社会学》
等课程。
主持科研项目
科研成果
一。专著
1《中国流民史·古代卷》,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
2《英国人口迁移与城市发展,1500—1750》,中国人口出版社2002年。
3《中国城市社区福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4《农民工权益保障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二。译著
1《成功之源——对第三世界国家农村发展经验的总结》,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
2《捆绑的世界——生活在全球化时代》,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
三。主编教材:《社区工作》,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年。
四。发表的CSSCI核心期刊论文:
李亚雄:男,湖北省黄梅县人,中共党员,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为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社会学理论与方法教研室主任,湖北省劳动与保障学会理事,武汉市社会学会理事。
研究方向: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现代化、企业制度变迁与劳动关系问题。
主讲课程:
本科生课程:发展社会学,农村社会学,社会问题。
硕士生课程:发展社会学专题。 科研成果 1、“转型期的社会分层机制与工人阶层的地位变迁”,《江汉论坛》2002年12期,《经济管理文
摘》2004年8期全文转载。
2、“第三部门的发展与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3期。 3、“失范:对当前劳资冲突问题的一种解释”,《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1期,获中国社会学学会 2005年年会论文二等奖,并被汇成论文集出版(《社会学视角下的和谐社会》,中国社会科学
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4、“我国城市社区的性质与社区建设的行政化取向”,《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1期。 5、“论国有企业的权威结构”,《河南社会科学》2004年1期。 6、“中国农村计划生育夫妇养老问题探讨”,《人口安全问题论丛》,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 版,获湖北省人口学会论文三等奖。
7、“我国城市老年人社会支持网探讨”,《老龄工作理论与实践》,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版。
8、“反腐败与制度 ”,《天津市委党校学报》1999年第2期. 9、《权力、组织与劳动——国企江厂1949-2004》,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李雪萍:女,1966出生,四川雅安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城市社区治理研究。
陆汉文
一、基本情况
男,湖北云梦人,1971年生,历史学博士,社会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减贫与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先后毕业于兰州大学(1993,法学学士)、武汉大学(1996,哲学硕士)、华中师范大学(2002、历史学博士)。2003-2005年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
1996年到华中师范大学参加工作,2000年调入广西大学。2002-2006年任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创办后兼任首任系主任)。2007年调入华中师范大学。
担任(曾担任)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国际农业发展基金(IFAD)、世界银行(WB)、亚洲开发银行(ADB)、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等国际组织咨询专家以及国务院扶贫办外资项目管理中心、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等机构技术支持专家。
二、研究方向
乡村组织与减贫、社会企业、中国农村减贫政策。
三、教学工作(主讲课程)
本科生课程:社会统计学;贫困与发展研究
研究生课程:经济社会学专题研究;社会研究方法 ;定量数据分析方法
四、科研成果
主要著作有《现代性与生活世界的变迁》(独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现实与理想——广西希望工程评估研究》(主编,广西人民出版社)、《扶贫互助资金仪陇模式与新时期农村反贫困》(合著,中国农业出版社)、《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开发的环境与机制》(合著,中国农业出版社)、《社会研究方法基础》(译著,高等教育出版社)等。
发表论文40余篇,近几年代表性论文有《社区主导型发展与合作型反贫困》(《江汉论坛》2008年第9期)、《组织创新与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的运行》(《农村经济》2008年第10期)、《市场化进程中的贫富分化与社会风险》(《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生活质量研究的两种取向》(《西北人口》2008年第5期)、《合作型反贫困理论与仪陇的实践》(《农业经济问题》2008年第11期)、《微型金融与中国农村扶贫开发》(《中国农村经济》2009年第9期)、《贫困地区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的研究进展》(《农业经济问题》2009年第7期)、《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贫困社区的影响》(《江汉论坛》2010年第9期)、《贫困村互助资金的安全性与风险控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激情、理想与现实——一个民间组织与基层社区在灾后重建中的关系及其意义》(《广西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等。
个人论文《社会流动:现状、趋势、定位与规划》和专著《现代性与生活世界的变迁》先后获省部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2002年)、三等奖(2006年)。
五、主要研究项目(2009-2011年)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会企业与贫困村互助资金运作模式创新研究”,负责人,负责人,2011年。
国务院扶贫办项目“汶川地震灾区贫困村恢复重建效果和贫困人口变化情况监测评估”,负责人,2011年。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贫困农民的代际更替与脱贫机制研究”,负责人,2010年。
国务院扶贫办项目“企业参与扶贫开发的体制机制创新研究”,负责人, 2009年。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规划项目“组织化与汶川地震灾区贫困村恢复重建”,负责人,2009年。
亚洲开发银行技术援助项目“新阶段统筹性减贫战略与政策研究”,首席专家,2009年。
万仁德
基本信息
男,1964年9月生,湖北天门人,硕士。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北省社会学会秘书长,湖北省人口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兼职教授。
研究方向
社会保障学、社会工作
主讲课程
本科生课程:社会学概论、社会工作概论、社会保障学。
研究生课程:社会保障专题研究、社会工作导论。
科研成果
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及省市科研项目多项,先后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主编高等院校社会工作系列教材之《社会工作导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
祝平燕
一、个人履历
祝平燕,女,湖南衡阳人,中共党员。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哲学、性别社会学和社会工作的教学与研究。主编教材4部,参编教材和著作4部;发表专业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和参与美国亚联董、福特基金会、湖北省、全球基金、教育部等课题/项目20余项。是多家主流媒体、高等院校和党政机关的特邀专家。兼任湖北省妇联妇女研究会理事、湖北省性学会理事等职务、中国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建设网络协调委员会成员等职务。多次被评为“湖北省高校先进女职工”,获华中师大教学成果一等奖、湖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多项奖励。
二、学术成果
教材与著作
1. 参编《现代西方哲学教程》,吴锦琴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10月出版。
2. 参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苏宗强等主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6月出版。
3. 参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苏宗强等主编,武汉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
4. 祝平燕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1996年9月。
5. 祝平燕主编.《市场营销学》.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1996年10。
6. 参编《社会工作概论》教材中“社会工作中的理论与知识基础”一章,约22,496字,万仁德主编,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
7. 祝平燕主编.性别社会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
8. 祝平燕主编.女性学导论.武汉:武汉大学大学出版社,2007.12
专业学术论文
1. 祝平燕.市场经济下知识女性的成就与超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社会主义研究》(武汉)1997年第3期。注:该文获武汉市妇联1997年度调研文章一等奖。(第一作者)
2. 妇女学学科在高校的发展及其前景展望《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4期。注:该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妇女研究》1998年第1期全文转载。(第一作者)
3. 高校妇女学课程与女大学生素质教育《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社科版双月刊), 1999年第6期。(第一作者)
4. 论社会转型期知识女性角色冲突的新特点《河南社会科学》 1999年第6期。(第一作者)
5. 成长与焦虑:世纪之交的女大学生的心理困惑与出路《河南教院学报》2001年第1期。(第一作者)
6. 《论妇女学课程对女大学生素质培养的特殊功能》,载于《中国妇女学学科与课程建设的理论探讨》,孙晓梅主编,中国妇女出版社,2001年2月出版。(第一作者)
7. 试论建构妇女学导论课程的基本原则《大连大学学报》(双月刊) 2001年第5期。(第一作者)
8. 建立中国女性学需要社会性别视角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妇女研究论丛》 2001年第6期 (第一作者)
9. 韩国的女性学与妇女运动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第一作者)
10. 中国妇女学学科建设中的两次飞跃及启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妇女研究论丛》 2003年第3期(第一作者)
11. 关注农村老年妇女的情感生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社会》 2003年第11期(第二作者)。
12. 制约韩国妇女参政的原因新探—以全球化的视野和社会性别方法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年韩国研究专刊。(第一作者)
13. 全球化视野下的韩国妇女参政问题《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2004年第3期。(第一作者)
14. 妥协与叛逆:当代中国女性的二元生存选择《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第二作者)。
15. 《西方女性学的理论、方法及发展》,载于《女性学学科建设与少数民族妇女问题研究》,杨国才主编,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年5月出版。(第一作者)
16. 社会性别视野中的女性发展 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湖北社会科学》 2004年第12期。(第一作者)
17. 从生育行为中的男孩偏好看女性的生存发展状况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第一作者)
18. 社会科学研究在社会实践中的基本互动关系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社会科学家》(双月刊) 2005年第6期。(第一作者)
19. 社会科学创新的四个生长点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求索》 2005年第7期。(第一作者)
20. 《罗尔斯的正义理论与和谐社会的性别公正》,载于《妇女教育与和谐社会》,莫文秀主编,中国妇女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该文荣获2005年10月 “中国妇女研究会妇女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年会暨‘妇女教育’与女性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评选一等奖)。(第一作者)
21. “都市美形男”风潮下的性别气质思考 《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12期(第三作者)。
22.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妇女与艾滋病研究综述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妇女研究》2006年第5期全文转载。(通讯作者)
23. 试论生育率、议价能力与女性劳动参与的关系 国家商业核心期刊《商业时代》2006年第13期(第二作者)。
24. 《社会学视域中的妇女与艾滋病――妇女艾滋病防治策略探讨》,全国艾滋病防治高层论坛论文集2006.11。(第一作者)
25. 《女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体系的构建》,《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7年第2期。(通讯作者)
26. 《女童生活技能培训和艾滋病防治新模式》,载张枫主编《2007广东性学报告》,广州出版社2007。
27. 《受教育程度对妇女政治态度和政治参与行为的影响――基于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的分析》中国社会学网“学术讨论”栏目http://www.sociology.cass.cn/shxw/default.htm 2007-12-27
28. 巡游性的领地探寻性的奥秘――《人的性和性的人――性学高级教程》评介 《华人性研究》创刊号,2008.1(第一作者)
三、科研项目
1. 1. 主持美国亚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联合董事会的国际横向合作项目“中国女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研究,――‘女知识分子受教育状况’和‘女知识分子的经济地位’2个子课题。
2. 2. 2. 参与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项目“人类文化生成中的实践活动类型”的研究,项目批准号CZX04004,(第2位)(1999—2001年)。
3. 主持湖北省教育工会的项目 “湖北省普通高校知识女性发展状况――湖北省普通高校知识女性专业发展状况”和“湖北省普通高校知识女性婚姻和家庭状况”2个子课题(2002.6-12)。
4. 主持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的国际横向合作课题-“发展中国的妇女与社会性别学―― 《妇女学导论》(本科)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验”子课题,项目编号为1000-0694 Grant Number(2001.1—2006.8月)。
5. 主持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的国际横向合作课题“发展中国的妇女与社会性别学—女性社会学――《性别社会学》的硕士研究生课程建设”子课题,项目编号为1000-0694-1 Grant Number(2001.1—2006.8月)。
6. 参加2002年校级教学研究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与改革研究”。
7. 参加2004年湖北省省级教学研究项目“社会工作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创新研究”,编号20040128。
8. 参加全球基金湖北省艾滋病项目“湖北省农村艾滋孤儿的权益保护及支持系统构建”, 项目编号为GF05008, (第2位)(2005.2-2005.12)。
9. 参加全球基金湖北省艾滋病项目“师范院校潜在教师艾滋病防治IEC技能训练与教育模式研究实施方案”,项目核心成员,项目编号为GF05011(2005.6-2006.6)。
10. 主持美国福特基金横向合作项目“湖南妇女研究跨界能力培养――《妇女与社会性别理论前沿》课程建设”子课题。项目编号1065-0312-5218(2006.1—2008.1)。
11. 负责由福特基金会资助的“中国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发展网络-子网络建设” 项目。项目编号:1060-0852,任期2006.8-。
12. 2006年11月《妇女与性别专题讲座》课程被评为华中师范大学第一批校级立项建设的综合素质课程。
13. 主持全球基金湖北省艾滋病项目“受艾滋病影响地区的贫困女童的生活技能培训”,项目编号GF06034(2007.1.15-2008.1.15)。
14. 主持湖北省民政厅《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现状调查及岗位设置政策研究》课题――子课题《湖北省民间组织和慈善机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现状调查及岗位设置政策研究》(2007.3-5)。
15. 参加由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的国际横向合作项目“进入主流的性别社会学研究网络”,系项目主要成员。(2006.8-2007.8)
16. 主持第三轮中国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应用性研究项目“中原地区艾滋病传播重点人群对VCT服务的可及性与需求分析”, 项目编号2006-YY-12 (2007年7-11月)。
17. 参与武汉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妇女志愿者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途径研究”课题(2007年7-2008.3月)。
18. 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和国防教育科学研究专项课题”课题“将艾滋病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实施模式与效果评价研究”。课题批准号: GLB070025(2007年12月-2009年12月)
19. 主持第六轮湖北省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湖北省艾滋病防治领域NGO现状调研与能力建设”,项目编号1.1-1 (2008.4-2008.12)
20. 参与民政部项目“社会工作在志愿服务中的功能和作用评估”,( 2008年12月至2009年4月 )(参与项目书论证、调查问卷讨论、调查等工作)
21. 参与国务院扶贫办“汶川地震灾后试点贫困村(19村)恢复重建年度综合评估”项目( 2009年2月至2009年4月 )(注:带研究生调查绵阳市三个贫困村)
22. 主持第三轮中国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应用性研究项目“利用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培训促进基层VCT工作”, 项目编号GF09008(2009年5-6月)。
娄章胜
基本信息
男,中共党员,博士,生于1962年10月,河南开封人,社会学专业副教授。 现任社会学院工会主席、教工党支部书记、社会学院中国社会思想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社会学会社会思想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武汉市社会学会理事。
研究方向 :中国社会思想文化,中国宗教研究
主讲课程
中国社会思想史、中国社会学史、宗教社会学、社会学原著选读(部分)。
科研成果
《陈时教育思想与实践》、《中国社会思想史资料选辑》(现代卷)、《人类智慧宝库》(中国卷)等;参编著作有:《华中师范大学校史》、《中国高等院校变迁》、《师范群英光耀中华》等多部。发表了《发展小城镇的社区化社会保障与制度创新》、《社会转型期农民现代化》、《试论社 会转型时期的日常生活道德建设》、《论中国谚语中的社会思想》等多篇论文。参与并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重点科研项目“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代中国大学教育基金会研究”等部分研究任务。
杨生勇
杨生勇:男,1966年11月生,湖北随州人,中共党员,博士。现为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社会工作系副主任。
研究方向:社会保障、社会政策、青少年社会工作及社区社会工作
主讲课程: 社会政策 ;社区工作
科研项目:
1.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07年)“社会化视角下的农村艾滋孤儿抚育模式研究”。
2.主持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社会动员项目(2005年)“农村艾滋孤儿抚养家庭能力建设”。
3.主持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社会动员项目(2007年)“对湖北农村受艾滋病影响老年人的社会帮助实践”。
4.主持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社会动员项目(2007年)“以社区青少年学校为依托在社区青少年中开展预防艾滋病和生活技能健康教育”。
5.主持武汉市社科基金项目(2006年)“武汉市社区青少年状况调查”。
6.主持湖北省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2005年)“湖北省农村艾滋孤儿的权益保护及支持系统构建”。
7.主持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社会动员项目(2008年)“农村妇女预防艾滋病教育”。
科研成果:
1.《社会工作导论》(副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2.《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副主编),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
3.“中国针对农村孤儿的社会政策变迁及调整对策”,《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4.“中美日传统企业福利制度的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日本研究》2005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5.“我国农村孤儿的生成及现状”,《青年研究》2005年第6期。
6.“艾滋孤儿的社会支持网络:现状与构建”,《青年研究》2006年第10期。
7.“中国儿童福利研究综述”,《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第1期。
8.“对保险代理人监管的对策与思考”,《市场与人口分析》1999年第6期。
10.“关系孤岛”:农村艾滋孤儿社会化困境及纾解途径《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
12.“我国艾滋孤儿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中国社会导刊》2007年第8期。
13.“构建艾滋孤儿救助模式”,《中国社会导刊》2007年第8期。
14.“社会工作实践教学创新模式研究”,《社会工作》2006年第4期。
徐晓军
基本信息
男,1975年生,博士,中共党员,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博士后研究人员。
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学、社会分层与流动、城市社区研究。
主讲课程 1.主要承担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系本科生主干课程《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西方社会学理论》和选修课《农民问题研究》、《SPSS软件操作》的教学任务;
2.承担研究生课程《定性研究方法》、《SPSS软件操作(合作承担)》的教学任务; 3.曾承担文学院新闻学专业《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任务。 科研成果 《论原生态农村文化的现代风险与传承危机》,《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年第10期
《青年农民工城市发展现状分析及启示:以武汉市7主城区的问卷调查为例》,《青年探索》2007年第5期 《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与战略思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新华文摘》2007年第19期全文转载 《当代中国农村文化的风险与危机》,《学习与实践》2007年第8期 《社会流动视野下的中国社会公平》,《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年第3期 《教育排斥与教育的阶层化》,《广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教育学》(人民大学复印资料)2007年第6期全文转载 《城市阶层隔离与社区性格》,《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1期 《社区权力协调模式》,《广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社会学》(人民大学复印资料)2005年第4期全文转载 《农村孤儿现状及其救助体系——武汉市李集镇的调查分析》,《青年研究》2005年第4期 《论道德规范立法》,《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农业乡镇组织运作的双重机制》,《浙江学刊》2005年第1期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现状、特点及对策:中部A省未成年犯调查》,《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社会距离与农民合作》,《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新华文摘》(摘编)2004年第10期 《转型期中国社会分配方式的变迁与阶层分化》,《河南社会科学》 2004年第2期; 《论权利与义务对等的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人文杂志》 2004年第2期; 《城市社区福利影响因素及其改革》,《唯实》 2004年第9-10期; 《城市社区福利:现状及其改革——武汉市问卷调查为例》,《广西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新贫困生资助体系探讨》,《中国青年研究》 2004年第5期; 《新官商:强关系背景下的乡镇财政流失》,《战略与管理》 2003年第4期; 《社区自治与特色社区》,《唯实》 2003年第7期; 《社区自治中的权力之争及其协调》,《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年第5期; 《权利与义务对等的低保发放模式:武汉市X社区为例》,《社会工作》 2003年第10期; 《论社会资本的运作空间》,《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03年第2期; 《武汉市郊“强商”调查》,《决策与信息》2003年第10期; 《转型期中国乡村社区记忆的变迁》,《宁夏社会科学》 2002年第1期 《划分等量的资本集团:一种全新的社会分层观》,《学术论坛》 2002年第4期 《转型期中国乡村社会交换的变迁》,《社会科学辑刊》 2002年第1期 《住宅规划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特征》,《城市开发》 2002年第2期 《转型期中国城市社会交换的变迁》(一),《社会科学》 2002年第3期 《转型期中国城市社会交换的变迁》(二),《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当前就业过程中的双重机制: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人文杂志》2002年第3期 《大学生就业的双重机制》,《青年研究》2002年第6期 《本土自杀研究的特点及问题》,《社会》2002年第6期 《社区自治与特色社区》,《理论月刊》2002年第4期 《高校扩招是中国缩小贫富差距的起点吗》,《教育与经济》 2002年第1期 《高等教育》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002年第6期 《住宅小区的阶层化:机遇与挑战》,《城市问题》 2001年第5期 《自治社区的定位及其特征》,《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城乡互补的“填充”养老模式探讨》,《人口学刊》2001年第4期 《转型期中国乡村社会交换的变迁》,《浙江学刊》2001年第4期 《社会学》(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001年第11期 《从土家族女神崇拜看古代的社会结构》,《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小区走向阶层化:住宅规划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特征》,《武汉房地》2001年第5期 《转型期中国乡村社区记忆的变迁》,《社会科学》2001年第12期 《自杀,弱者的无奈选择》,《社会》2000年第9期 《论我国社区阶层化趋势》,《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摘编)2000年第3期 《论稳定社会中阶层间的封闭性趋势》,《社会科学》2000年第11期 《社区的阶层化及其机遇与挑战》,《北京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社区阶层化的实证研究》,《城市发展研究》2000年第4期 《农村扶贫的十大误区》,《农业经济问题》2000年第3期 《社区走向阶层化》,《社会》1999年第8期 《原生态文化正在消失:全国16省农村文化状况调查》,《中国社会报》2006年10月20日 2007调查报告《我国公益文化设施免费开放问题调查报告》(提交财政部) 2007研究报告《财政支持我国公益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的政策建议》(提交财政部,被采用) 2007调查报告《在汉青年农民工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提交团省委) 2007研究报告《关于政策支持青年农民工发展的研究报告》(提交团省委,被采用) 2007调查报告《湖北省企业青年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提交团省委) 2007研究报告《关于政策企业青年发展的研究报告》(提交团省委,被采用) 2007调查报告《网吧、网络游戏与青少年发展调查报告》(提交财政部、文化部) 2007政策研究报告《网络游戏对当代青少年群体的影响》(提交财政部、文化部,被采用) 2006调查报告《当代中国农村文化的现状与特点》被财政部采用; 2006政策研究报告《关于公共财政支持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研究报告》被财政部采用 蔡志海
基本信息
男,1977年6月生,汉族,湖北麻城人,中共党员,副教授,社会学博士。
研究方向 :发展社会学、应用社会学
主讲课程
社会学概论、经济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政治社会学
科研成果
1.合著:《从传统到现代——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2.合著:《组织社会学》,中国审计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年。 3.合著:《发展社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4.合著:《政治社会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5.独立译著:《背弃的诺言——第三世界发展中的贫穷与异化问题》,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 6.《转型期我国市民社会交往研究》,《城市问题》2000年第1期; 7.《明天,你如何与人交往》,《社会》2000年第4期; 8.《多元社会的单向度思考——关于人的发展与现代化》,《现代哲学》2000年第2期; 9.《社区意识与我国的社区资源动员》,《兰州学刊》2001年第1期。 10.《鄂东北农村老年人养老状况的调查与思考》,《社会》2002年第2期; 11.《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关系”运用》,《青年探索》2002年第2期; 12.《父亲缺位与青少年犯罪的因果关系》,《中国青年研究》2002年第2期; 13.《制度变迁中农民工的生存状态及其未来命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14.《流动民工现代性的探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15.《“非典”时期的个体非理性与集体非理性》,《西北人口》2004年第4期; 16.《结构范式和行动范式的对立与贯通》(第二作者),《学术论坛》2004年第5期。 17.《科学发展观与我国的人口安全问题》,载于《人口安全问题论丛》,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 符平
基本信息
男,1982年7月生,湖南桃江人,助教。
2001-2005年于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系获得学士学位 2005-2007年于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系获得硕士学位(2006年2-7月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修读社会学系研究生课程) 2007年-至今于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攻读博士 研究方向:劳工研究、政治社会学、农村社会学、经济社会学。
主讲课程
经济社会学、西方社会学理论前沿。
科研成果
《成功之源:对第三世界国家农村发展经验的总结》(合译),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论文: 1.“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Gender through Basic Chinese Characters”(cooperated with Timothy J. Madigan), in Leslie Wang (ed), Teaching the Sociology of Asian Americans: Syllabi and Instructional Materials, Washington, DC: 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accepted). 2.《再造信仰空间——湘中两处三仙观(殿)的扩展个案研究》,《乡村中国评论》(第3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转型期的民间信仰与社会风险》,重庆?西南政法大学:《“全球化背景下的和谐社会建设与危机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年12月13-16日。 4.《中国民间信仰研究的主体范式与社会学的超越》,《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5.《农民工的城市适应研究:局限与突破》(与江立华合著),《调研世界》2007年第6期。 6.《漂泊与抗争:青年农民工的生存境遇》,《调研世界》2006年第9期。 7.《农民工权益缺失的外部环境分析》,《学习与实践》2006年第8期。 8.《青年农民工的城市适应:实践社会学研究的发现》,《社会》2006年第2期。 9《断裂与弥补——农民工权益保障中的法与政府角色》(与江立华合著),《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06年第2期全文转载。 10《微观社会资本研究的反思》,《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11期。 11.《农村“买码风”的成因、特征及危害》(与李先知合著),《调研世界》2004年第4期。 12.《新街角青年的浮现》,《青年研究》2003年第11期。 13.《执政党与政府的非制度性权威刍议》,《探索与争鸣》2003年第7期。 14.《论国家社会资本及其功效》,《人文杂志》2003年第6期。 15.《我国个体户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第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