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
发布时间: 发表者:admin 点击次数:7239 | ||||||||||||||||||||||||||||||||||||||||||||||||||||||||||||||||||||||||||||||||||||||||||||||||||||||||||||||||||||||||||||||||||||||||||||||||||||||||||||||||||||||||||||||||||||||||||||||||||||||||||||||||||||||||||||||||||||||||||||||||||||||||||||||||||||||||||||||||||||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方式、课程安排及参考书目信息详见如下: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专业代码:050105 授予文学硕士学位) 一、学科专业简介 中国古代文学是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传统的重点学科,许多著名的学者曾在本学科点工作。1978年获得国家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该学科专业队伍结构合理,科研和教学成果丰硕。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共有教授4人,副教授4人,讲师1人,其中有博士学位的教师6人。古代文学学科划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包括近代)四个研究方向,并由此形成相对独立的学术阵营。本学科在这几个研究方向均有较强的学术实力和较大的学术影响,形成了自己比较鲜明的学术特色,取得了显著的学术成就,并赢得了全国同行的好评。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高等学校中国古代文学教师和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古籍整理及其它文化工作的专门人才。要求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掌握一门外国语。在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方面,要求掌握坚实的基本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熟悉本学科国内外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能力。 三、研究方向简介
序号 研究方向名称 简介 1 先秦两汉文学 该方向主要研究秦汉历史散文、诸子散文及楚辞、秦汉诗赋等。 2 魏晋南北朝及唐代文学 该方向主要研究魏晋玄学与文学、六朝骈文、格律诗的形成、唐诗的发展与繁荣、唐代古文运动、词的产生、唐传奇。 3 宋元文学 该方向主要研究宋词、宋诗、宋文及元代杂剧、散曲和元代诗文等。 4 元明清文学 该方向主要研究元曲、明清戏曲、明清小说、明清诗文流派和中国近代文学。 四、学习年限 本专业研究生学习年限为三年。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 总学分为37学分。其中: 1、一级学位课程5门,15学分(公共课程3门,9学分;专业学位课程2门,6学分)。 2、二级学位课程(通选课)中任选2门,4学分。 3、指定选修课课程6门,12学分。 4、任意选修课课程任选2门,4学分。 5、教学实践1学分,学术活动1学分。已有三年相关工作经历的硕士生,可以免修教学实践。 6、凡以同等学力、跨学科、专业录取的硕士研究生,均须在培养计划中增加补修本专业本科主干课程三门,并且考试须与本科生同堂同卷。要求通过考核,取得及格成绩,但不计学分。 六、实践环节 本专业硕士生进行教学实践必须面向本、专科学生,参加教学第一线的工作,教学实践的形式以讲授本、专科生课程若干章节或某个专题为主,同时包括协助主讲教师辅导与答疑、主持课堂讨论、指导论文写作等。教学实践一般安排在第二学年进行,时间为4周左右,应至少完成8个课时的工作。教学实践完成后,学生填写《研究生教学实践考核表》,送导师签字后,交院研究生秘书老师存档,方可获得教学实践的1学分。 七、科学研究 调查研究的形式主要为:搜集资料和参加学术会议。一般安排在第四、五学期进行,累计时间为四周左右。调研工作之前,导师应指导研究生拟定调研计划,调研工作结束,研究生应写出调查报告,由导师评定成绩。 八、学位论文 1、本专业硕士生在校期间应至少完成3篇课程论文,2篇学年论文。在读期间应有1-2篇论文在省级或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 2、本专业硕士生至迟应在第5学期初确定学位论文题目,通过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并订出学位论文工作计划。 3、本专业硕士生学位论文选题及学术水平的要求为: (1)选题必须在本学科中前人没有或很少涉及而又有一定研究意义与价值的学术范围内。 (2)选题如果在前人已有许多重大成果的学术范围内,则必须具有重大的突破意义。 (3)论文立论必须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全部成果的基础上。 (4)论文必须达到相应的理论高度。 九、培养方式与方法 1、导师指导与专业指导组集体培养相结合。 2、课堂讲授与自学讨论相结合。 3、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十、其它 1、本专业硕士生必须认真阅读“本专业硕士生必读书目”所规定的书籍,并做好笔记;导师必须定期检查硕士生的阅读笔记,并根据其笔记,评定成绩。 2、本专业硕士生在学期间,必须至少参加3次学术活动(学术讲座、学术报告会、学术会议等),并将有关情况记入《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登记表》。学业结束前,由导师对其进行考评。 3、凡本培养方案规定的学习项目均必须进行考核。考核方式、成绩评定标准以及有关要求,按《华中师范大学关于研究生考核及成绩管理的暂行规定》执行。 4、每位硕士生须根据本专业培养方案,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本人实际,在入学后四周内,制订出个人培养(学习)计划,经导师和专业指导组组长审定后,报院、系、所和研究生处备案。 5、本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和个人培养计划完成与否,是审定本专业硕士生能否毕业和授予学位的基本依据。 基本阅读书目 1、朱熹:《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2、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 4、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 5、王先慎:《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1985年 6、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 1983年 7、朱熹:《楚辞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8、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 9、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 10、赵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 11、龚斌校笺:《陶渊明集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12、谢灵运撰、黄节注:《谢康乐诗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13、萧统编、李善注:《文选》,中华书局1977年影印本 14、刘勰撰、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15、钟嵘撰、曹旭注:《诗品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16、李白撰、王琦注:《李太白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 17、杜甫撰、仇兆鳌注:《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 18、韩愈撰、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19、柳宗元:《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 20、苏轼:《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 21、苏轼:《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 22、石声淮、唐玲玲笺注:《东坡乐府编年笺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 23、黄庭坚撰、任渊、史容、史季温注:《黄庭坚诗集注》,中华书局2003年 24、周邦彦:《清真集》,中华书局1981年 25、辛弃疾撰、邓广铭笺注:《稼轩词编年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26、臧晋叔编:《元曲选》,中华书局1979年 27、隋树森编:《元曲选外编》,中华书局1959年 28、隋树森编:《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64年 29、关汉卿:《关汉卿戏剧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 30、王实甫:《西厢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31、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32、金圣叹评点:《第五才子书水浒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33、吴承恩:《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34、洪昇:《长生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 35、孔尚任:《桃花扇》,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 36、吴敬梓:《儒林外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 37、曹雪芹:《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38、章学诚撰、叶瑛注:《文史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 39、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40、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生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107105010501 课程名称:先秦文学研究 学时/学分:34/2 开课学期:1 开课院(系):文学院 任课教师:安敏 内容简介: 本课程为古代文学研究生专业课程,包括两大部分,一为韵文,一为散文。韵文部分包括《诗经》与《楚辞》的基本知识和研究专题;散文部分包括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的宏观研究,重点是其文化特征和总体特色。另外,先秦的其他文献也应是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周易》、《三礼》、《三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把握先秦的文献资料。 教材及参考书目: 郑玄、王弼等,《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 褚斌杰、谭家健,《先秦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 赵明,《先秦大文学史》,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年 北大中文系,《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中华书局,1962年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课程编号:107105010502 课程名称:《汉魏六朝文学研究》 学时/学分:34/2 开课学期: 1 开课院(系):文学院 任课教师: 韩维志 内容简介: 本课程为古代文学研究生专业课程,主要针对先秦两汉方向的研究生而开设。本课程与此前开设的先秦文学研究承续,向学生介绍汉魏六朝文学研究的现状、研究的热点、研究的方法等,在介绍的同时,也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来思考当前研究的得与失。启发学生思考、开拓学生思路,是本课程重点。 教材及参考书目: 历年人大复印资料之中国古代文学近代文学卷 张燕瑾主编,《先秦两汉文学研究》、《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北京出版社,2001年 王瑶,《中古文学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汉魏六朝文献典籍及研究著作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课程编号:107105010503 课程名称:唐代诗歌研究 学时/学分:34/2 开课学期: 1 开课院(系):文学院 任课教师:戴建业 余祖坤 内容简介: 本课程为古代文学研究生专业课程,共分若干专题讲授,从多个侧面论述唐代诗歌与社会文化的关系,阐明唐诗发展、兴盛的社会基础与文化内涵。同时结合一些诗人(群体)的创作活动,论析其审美特征和艺术个性。 教材及参考书目: 《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 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陈伯海,《唐诗学引论》,东方出版中心,1988年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课程编号:107105010504 课程名称:唐宋词研究 学时/学分:34/2 开课学期:2 开课院(系):文学院 任课教师:汤江浩、林岩 内容简介: 本课程为古代文学研究生专业课程,旨在使学生进一步系统地认识唐宋词的发展规律,总结其得失,进而掌握研究唐宋词及词史的方法。本课程内容由两大板块组成:一是唐宋词概论,分别概括讲述词学基本知识、唐宋词研究历史与现状、唐宋词研究方法及文献检索方法。二是唐宋词专题研究,讲授重要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 教材及参考书目: 吴熊和,《唐宋词通论》,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 杨海明,《唐宋词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 刘扬忠,《唐宋词流派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 刘尊明,《唐五代词史论稿》,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 谢桃坊,《中国词学史》,巴蜀书社,2002年 王兆鹏,《词学史料学》,中华书局,2004年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课程编号:107105010505 课程名称:元明清戏曲研究 学时/学分:34/2 开课学期:2 开课院(系):文学院 任课教师:王炜、谭邦和 内容简介: 本课程为古代文学研究生专业课程,主要是对元明清戏曲进行研究。主要讲授中国古代戏剧概念的起源和发展、中国古代戏曲研究史、中西戏剧的平行比较研究,并对代表性戏曲作家、作品,如关汉卿及其《窦娥冤》、王实甫及《西厢记》、南洪北孔等进行评介,并指导学生思考戏曲在当今的衰落等等文化现象。通过学习,使学生深入领会阅读中国古代戏曲的相关方法,全面把握中国古代戏曲的演变进程,系统了解戏曲研究史的发展过程。 教材及参考书目: 《关汉卿戏剧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 王实甫,《西厢记》,上海古籍出版,1978年 洪昇,《长生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 孔尚任,《桃花扇》,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东方出版社,2006年 吴梅,《中国戏曲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赵景深,《中国戏曲初考》,中州书画社,1983年 康保成,《苏州剧派研究》,花城出版社,1993年 郑传寅,《中国戏曲文化概论》,武汉大学出版,1993年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课程编号:107105010506 课程名称:明清小说研究 学时/学分:34/2 开课学期:2 开课院(系):文学院 任课教师:王齐洲 内容简介: 本课程为古代文学研究生专业课程,对明清小说,主要是明清文言小说进行研究,采用阅读文本与分析文本相结合的方式。讲授文言小说发展史、明清文言小说的特点、明清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的互动与影响等。通过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流程,加强学生的理论修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术研究习惯。 教材及参考书目: 瞿佑等,《剪灯新话(外二种)》,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鲁迅,《唐宋传奇集》,北方文艺出版社,2006年 袁行霈、侯忠义编,《中国文言小说书目》,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 陈文新,《文言小说审美发展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 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出版社,2009年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课程编号:107105010507 课程名称:《诗经》研究 总学时/学分:34/2 开课学期:1 开课院(系):文学院 任课教师:韩维志 内容简介: 本课程为古代文学研究生任意选修课程,专门针对先秦两汉方向的研究生而开设。《诗经》是先秦文化与文学的重要文献。本课程将联系当前《诗经》研究的热点与存在的问题,以教师讲解与学生课下查阅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进入到学术研究的路径上去,要求学生谙熟文本、了解研究动态、有自己独到的领会。 教材及参考书目: 《诗经注疏》(《十三经注疏》本), 中华书局,1959年 朱熹,《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洪湛侯,《诗经学史》,中华书局,2002年 人大复印资料之中国古代近代文学卷 其他相关先秦资料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课程编号:107105010508 课程名称:《左传》研究 学时/学分:34/2 开课学期:2 开课院(系):文学院 任课教师:安敏 内容简介: 本课程为古代文学研究生任意选修课程。本课程在对“左传学”的发展线索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宏观总结《左传》的叙事、《左传》的人物塑造、《左传》的语言特色、《左传》所反映的传说史事、制度文化、民族思想等方面的研究特点。随后选读《左传》的具体作品,如《晋楚城濮之战》等,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左传学研究的动态、方法、思路,从微观上感知《左传》作为史传散文代表的审美情趣和文学表达。 教材及参考书目: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刘文淇,《春秋左传旧注疏证》,科学出版社,1959年 洪亮吉,《春秋左传诂》,中华书局,1987年 沈钦韩,《春秋左氏传补注》,续修四库全书本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2000年 赵伯雄,《春秋学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 何新文,《左传人物论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课程编号:107105010509 课程名称:《庄子》研究 学时/学分:34/2 开课学期:3 开课院(系):文学院 任课教师: 安敏 内容简介: 本课程为古代文学研究生任意选修课程。本课程首先从思想特点与艺术特点两个方面概括《庄子》的总体特色;在此基础上,宏观梳理庄子其人其书的研究情况;随后着重对《庄子》内篇进行专题解读,如《齐物论》、《养生主》等;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庄子研究的动态、方法、思路,从微观上感知《庄子》作为诸子散文代表的哲思和文采。 教材及参考书目: 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 王夫之,《庄子解》,中华书局,1983年 王先谦,《庄子集解》,中华书局,1987年 王叔岷,《庄子校诠》,中华书局,2007年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96年 高亨,《庄子新笺》(《高亨著作集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蒋锡昌,《庄子哲学》,上海书店,1992年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课程编号:107105010515 课程名称:陶渊明研究 学 时\学分:34\2 开课学期:2 开课院(系):文学院 任课教师:戴建业 内容概要: 本课程为古代文学研究生任意选修课程。主要讲述陶渊明生命境界的特征及其文化底蕴、陶渊明诗文风格、语言特征与其生命境界、生命意识的内在联系,阐述陶渊明创作的艺术成就,并勾勒陶渊明接受史的历程,揭示其接受史上从冷落到推尊、由伦理到存在的历史特征。 教材及参考书目: 汤汉注,《 逯钦立注,《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79年 王瑶注,《陶渊明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 龚斌,《陶渊明集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梁启超,《陶渊明》,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年 吴云,《陶渊明论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钟优民,《陶渊明论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 袁行霈,《陶渊明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戴建业,《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课程编号:107105010518 课程名称:《文心雕龙》研究 学时/学分:34/2 开课学期:1 开课院(系):文学院 任课教师:戴建业 内容简介: 本课程为古代文学研究生任意选修课程。本课程讲述:一、《文心雕龙》的结构;二、理论体系;三、主要范畴;四、阐述《文心雕龙》中涉及的文体;五、《文心雕龙》的批评学和风格学;六、阐述《文心雕龙》的历史地位。 教材及参考书目: 刘勰撰、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刘勰撰、黄叔琳注、杨明照校注拾遗,《文心雕龙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 刘勰撰、詹瑛义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杨明,《刘勰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王运熙,《文心雕龙探索》,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王元化,《文心雕龙创作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课程编号:107105010521 课程名称:唐宋散文研究 学时/学分:34/2 开课学期:2 开课院(系):文学院 任课教师:余祖坤 内容简介: 本课程为古代文学研究生任意选修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在介绍唐宋时期散文的基本面貌和发展脉络的基础上,系统讲授古文运动的发展演进过程,以及唐宋八大家的创作特色和成就。同时系统介绍这一时期的骈文创作历史,并重点讲解初唐四杰、张说、陆贽、李商隐、真德秀、洪迈等人的骈文创作特点及其成就,使学生对唐代骈文发展的脉络有一个总体上的把握,从而对唐宋时期的散文发展的真实格局,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另外,本课程在讲授的过程中,还将有意识地介绍古代散文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引导学生阅读代表性研究论文,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问题意识。在此基础上,再重点讲授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 教材及参考书目: 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谭家健,《中国古代散文史稿》,重庆出版社,2006年 孙昌武,《唐代古文运动通论》,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 刘国盈,《唐代古文运动论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于景祥,《唐宋骈文学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 曾枣庄,《宋文通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陈飞,《中国散文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 宁俊红,《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散文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课程编号:107105010521 课程名称:宋代诗歌研究 学时/学分:34/2 开课学期:2 开课院(系):文学院 任课教师:汤江浩 内容简介: 本课程为古代文学研究生任意选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讲授与学习,使学生比较清晰地把握宋代诗歌发展演变、承上启下的情况,对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主要的流派、风格、作品,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提高他们阅读、赏鉴、评论古典诗歌的能力。要求学生精读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诗集或选集,如《苏轼诗集》、《宋诗选注》等;同时,阅读有关的唐宋史籍和主要的诗歌评论著作,拓宽学术视野,加深对讲授内容的理解。 教材及参考书目: 高步瀛,《唐宋诗举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钱钟书,《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 陈衍编选、蔡义江、李梦生译注,《宋诗精华录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1995年 何文焕,《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课程编号:107105010523 课程名称:宋代作家专题研究 学时/学分:34/2 开课学期:3 开课院(系):文学院 任课教师:林岩 内容简介: 本课程为古代文学研究生任意选修课程。对于任何一时期的文学研究,都离不开对文学大家的关注。通过对于文学大家的深入了解,可以从一定的高度来衡量时代的文学成就、揭示显著的文学现象,而且对于文学大家具有一定的认识,也是开展学术研究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本课程选取梅尧臣、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杨万里等宋代著名作家,通过对于其生平与文学成就的分析,增进研究生对于宋代文学的了解,同时提示若干值得注意的方面,引领学生进入更为深入的研究。 教材及参考书目: 钱钟书,《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 王水照,《苏轼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钱志熙,《黄庭坚诗学体系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朱东润,《陆游研究》,中华书局,1961年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课程编号:107105010010 课程名称:海外汉学研究 学时/学分:34/2 开课学期:2 开课院(系):文学院 任课教师:林岩 内容简介: 本课程为研究生通选课程。自十九世纪以来,中国研究就已成为一门国际性的学问,众多海外学者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也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推动了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入了解,而且跨语际及跨文化的研究背景也产生了不同的学术视野与解释框架,这无疑对于中国学者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时值今日,如果对于国外学者相关方面的研究缺乏了解与关注,则难免有孤陋寡闻之讥,而且有闭门造车之弊。有鉴于此,特开设此课程以介绍海外有关中国文学研究的成果、动态、机构、学人,开阔研究生的眼界,同时借鉴、学习新颖的研究思路、问题意识,为高层次的学术研究奠定基础。 教材及参考书目: 乐黛云、陈珏编选,《北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名家十年文选》,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 乐黛云、陈珏、龚刚编选,《欧洲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名家十年文选》,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 宇文所安,《初唐诗》,三联书店,2004年 宇文所安,《盛唐诗》,三联书店,2004年 宇文所安,《追忆》,三联书店,2004年 浦安迪,《明代小说四大奇书》,三联书店,2006年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课程编号:107105010526 课程名称:元曲研究 学时/学分:34/2 开课学期:2 开课院(系):文学院 任课教师:谭邦和 内容简介: 本课程为古代文学研究生任意选修课程。了解元散曲和元杂剧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重点讨论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等作家的杂剧和散曲创作。 教材及参考书目: 臧晋叔编,《元曲选》,中华书局,1979年 隋树森编,《元曲选外编》,中华书局,1959年 隋树森编,《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64年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1-10),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 《元曲通融》,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 吴梅、王季思、羊春秋等著名学者及今人有关论著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课程编号:107105010528 课程名称:《三国演义》与中国传统文化 学时/学分:34/2 开课学期:1 开课院(系):文学院 任课教师:谭邦和 内容简介: 本课程为古代文学研究生任意选修课程。研讨《三国演义》丰富的文化蕴涵,尝试《三国演义》的现代解读,评价《三国演义》的历史地位及在中国人精神生活中发生的影响,探索小说文化学的研究方向。 教材及参考书目: 《三国志通俗演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三国演义》,毛评本,中国书店,1985年影印本 谭邦和校点,《三国演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谭邦和,《在文学与文化之间》,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课程编号:107105010527 课程名称:明清诗歌研究 学时/学分:34/2 开课学期:3 开课院(系):文学院 任课教师:王炜 内容简介: 本课程为古代文学研究生任意选修课程,主要对近年来明清诗歌研究情况进行较为全面的清理。内容包括明清诗歌研究的历史及现状,目前学术界关注的主要问题、采用的重要研究方法,明清诗歌研究的未来趋势及方向。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明清诗歌的思想内容、社会影响以及明清诗文流派的演变进程,了解明清诗学及诗歌创作之间的互动关系,把握中国古代诗歌史的建构过程,诗歌经典作家、经典作品的生成过程。本课程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理解和评论中国古典诗歌的能力,强化学生的理论素养。 教材及参考书目: 叶燮等,《原诗 一飘诗话 说诗晬语》,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宇文所安,《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 陈文新,《明代诗学的逻辑进程与主要理论问题》,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 左东岭,《王学与中晚明士人心态》,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蒋寅,《王渔洋与康熙诗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王炜,《<清诗别裁集>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课程编号:107105010530 课程名称:《水浒传》研究 学时/学分:34/2 开课学期:3 开课院(系):文学院 任课教师:王齐洲 内容简介: 本课程为古代文学研究生任意选修课程,主要是对近百年《水浒传》研究进行系统而全面的清理和反思。包括介绍《水浒传》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已经解决或尚未解决的问题,当前学术界关注的主要问题,《水浒传》研究代表性著作评介,学术争鸣实例分析,等等。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对《水浒传》的成书、版本、作者、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社会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以加强他们的学术理论修养和养成正确的学术研究方法,提高理解和评论中国古代小说作品的能力。 教材及参考书目: 何心,《水浒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马幼垣,《水浒论衡》,三联书店,2007年 马幼垣,《水浒二论》,三联书店,2007年 黄霖,《中国小说研究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 王齐洲,《古典小说新探》,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 王齐洲,《四大奇书与中国大众文化》(修订版),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课程编号:107105010522 课程名称:古代散文理论研究 学时/学分:34/2 开课学期:3 开课院(系):文学院 任课教师:余祖坤 内容简介: 本课程为古代文学研究生任意选修课程。主要内容为:一、介绍古代散文理论的基本面貌及其发展脉络。二、在引导学生阅读《历代文话》的基础之上,选择其中具有重要理论价值的代表性著作,如《文则》、《文章辨体序说》、《文体明辨序说》、《论文偶记》、《四六丛话》、《古文辞通义》等,进行重点讲授,介绍其理论的内涵及其价值。三、以专题的形式,讲授古代散文理论中的一些基本审美原则、创作规范和写作技法。本课题的教学宗旨是,引导学生掌握中国古代散文的民族特征、审美意识及艺术追求,掌握古代散文理论的一些基本概念、范畴和命题,为学生进行古代散文研究,提供一些具体可行的途径和方法。 教材及参考书目: 王水照编,《历代文话》,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周振甫,《中国文章学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 周振甫,《文章例话》,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 朱世英、方遒、刘国华,《中国散文学通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 吴小林,《中国散文美学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课程编号:107105010533 课程名称:《西游记》研究 学时/学分:34/2 开课学期:3 开课院(系):文学院 任课教师:王齐洲 内容简介: 本课程为古代文学研究生任意选修课程,主要是对近百年《西游记》研究进行系统而全面的清理和反思。包括介绍《西游记》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已经解决或尚未解决的问题,当前学术界关注的主要问题,《西游记》研究代表性著作评介,学术争鸣实例分析,等等。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对《西游记》的成书、版本、作者、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社会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以加强他们的学术理论修养和养成正确的学术研究方法,提高理解和评论中国古代小说作品的能力。 教材及参考书目: 中野美代子,《〈西游记〉的秘密》(外二种),中华书局,2002年 李时人,《〈西游记〉考论》,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 梅新林、崔小敬,《20世纪〈西游记〉研究》(上、下),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 黄霖,《中国小说研究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 王齐洲,《四大奇书纵横谈》,济南出版社,1994年 王齐洲,《稗官与才人:中国古代小说考论》,岳麓书社,2010年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