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民间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
发布时间: 发表者:admin 点击次数:2228 | ||||||||||||||||||||||||||||||||||||||||||||||||||||||||||||||||||||||||||||||||||||||||||||||||||||||||||||||||||||||||||||||||||||||||||||||||||||||||||||||||||||||||||||||||||||||||||||||||||||||||||||||||||||||||||||||||||||||||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民间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方式、课程安排、研究方向及参考书目信息详见如下:
中国民间文学专业硕士培养方案 (学科专业代码:050120 授予文学硕士学位) 一、学科专业简介 华中师范大学1987年经国家学位委员会批准建立民间文学硕士点,2003年被批准为中国民间文学博士点。下设三个研究方向:中国故事学、中国神话学、中国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学科点以刘守华、陈建宪、黄永林、林继富、晓苏教授为学术骨干,承担了多项国家科研课题,学术成果不断获得各级奖励,成为我国民间文学研究的重要基地。2007年被文化部表彰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单位,在全国高校中唯一获此殊荣。 二、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中国民间文学研究和教学高层次人才。 具体要求: 1.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 2.具有本专业方面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熟悉本学科国内外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从事科研、教学工作和社会文化工作的能力。 3.具有健康的体格。 三、研究方向
编号 研究方向 简 介 1 中国民间叙事文学 民间叙事(神话、传说、史诗、故事等)是民间文学中的主体部分。本专业长期从事中国民间叙事文学的研究,在故事学、神话学等领域积累时间长,成果丰硕。本方向的目标是通过研究中国民间叙事的发展历史、民间故事类型、民间文学母题等,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叙事理论,为建构中国民间文艺学体系打基础,为民间叙事在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2 中国现代民俗文化 民俗是世界各民族集体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中国民俗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本方向通过田野考察、社会调查和文献研究等方式,研究中国现代文化急剧转型之际民俗传承与变化的规律性,构建现代化的中国民俗学理论。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总结经验,探索道路。 四、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三年。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 总学分为37学分。其中: 1、一级学位课程5门,15学分(公共课程3门,9学分;专业学位课程2门,6学分)。 2、二级学位课程(通选课)任选2门,4学分。 3、指定选修课课程4门,8学分。 4、任意选修课课程任选4门,8学分。 5、教学实践1学分,学术活动1学分。已有三年相关工作经历的硕士生,可以免修教学实践。 6、凡以同等学力、跨学科、专业录取的硕士研究生,均须在培养计划中增加补修本专业本科主干课程三门,并且考试须与本科生同堂同卷。要求通过考核,取得及格成绩,但不计学分。 六、实践环节 时间4周,内容为从事民间文学教学(含辅导答疑、批改作业、指导本科生作文等)或参加地方群众文化工作。第三学期前完成。计2学分。 参加本学科学术活动2次以上,1次必须是校外学术活动,每次要求1千字以上的学习报告,并填写入《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考核表》。 七、科学研究 三年毕业的硕士生不作发表论文的硬性规定,申请提前毕业的硕士生,在校期间必须在本校认定的本专业核心刊物上,以署名单位为华中师范大学且以第一作者身份,公开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2篇以上。 必须深入城乡居民点采录民间口头文学和民俗,进行田野调查,或外出参加有关学术活动,搜集研究资料等。时间4周,安排在三年级上学期。调研前应写出调研计划。调研结束后,应撰写调研报告,交导师评定成绩。 八、学位论文 1、本专业硕士生在校期间应至少完成4篇课程论文,2篇学年论文。 2、本专业硕士生至迟应在第4学期末确定学位论文题目,通过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并订出学位论文工作计划。 3、本专业硕士生学位论文选题及学术水平的要求为: (1)选题应对本专业的学术进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2)具有较开阔的学术视野,对本课题所涉及的国内外有关成果有基本了解,并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研讨; (3)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的基础上,大胆吸收国内外的新方法、新观点。论文内容充实,或材料上有新发现,或理论上有新创见。 (4)文章条理清晰,语言文字流畅。 九、培养方式与方法 1.理论联系实际。从熟悉中国民间文学、民俗文化实际材料入手,深入领会民间文艺学与民俗学基本理论;运用本专业基本理论和方法探讨实际问题。 2.立足于中国民间文学和民俗文化研究,同时努力吸收借鉴国外学术成果,并积极参与国际对话。 3.树立严谨认真作风,同时加强独立思考,独立研究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大胆开拓,超越前人。 十、其它 1、本专业硕士生必须认真阅读“本专业硕士生必读书目”所规定的书籍,并做好笔记;导师必须定期检查硕士生的阅读笔记,并根据其笔记,评定成绩。 2、凡本培养方案规定的学习项目均必须进行考核。考核方式、成绩评定标准以及有关要求,按《华中师范大学关于研究生考核及成绩管理的暂行规定》执行。 3、每位硕士生须根据本专业培养方案,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本人实际,在入学后三个月内,制订出个人培养(学习)计划。个人培养(学习)计划经导师和专业指导组组长审定后,报院、系、所和研究生处备案。 4、本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和个人培养计划完成与否,是审定本专业硕士生能否毕业和授予学位的基本依据。 附录: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必读书目 1、《马克思主义论民间文艺》,刘世锦编,漓江出版社 ,1988年 2、《马、恩、列、斯论历史科学》,黎澍主编,人民出版社,1980年 3、《民间文学教程》,刘守华、程建宪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4、《中国神话》史,袁珂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 5、《中国神话学文论选萃》,马昌仪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 6、《神话解读》,陈建宪著,湖北教育出版,1997年 7、《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美)汤普森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 8、《比较故事学》,刘守华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 9、《中国民间故事史》,刘守华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10、《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美)丁乃通,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5年 11、《民俗学概论》,钟敬文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12、《中国民俗学史》,张紫晨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 13、《世界民俗学》,(美)邓迪斯编,陈建宪、彭海斌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 14、《金枝》,(英)弗雷泽,徐育新等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 15、《文化论》,(英)马林诺夫斯曼,费孝通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 16、《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刘锡诚,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 17、《中国民俗史》,钟敬文主编,人民出版社,2008年 18、《中国民间文学史》,祁连休等,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 19、《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研究》,祁连休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 注:硕士生分方向阅读书目,不列入,由导师另行指定。 中国民间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中国民间文学专业硕士生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107105012001 课程名称:民间文艺学原理 开课学期:1 开课院(系):文学院 学时/学分:34/3 任课教师:陈建宪、刘守华等 内容简介: 本课程以民间文艺学的基本理论为研究对象。内容主要包括民间文艺学的性质与范围,民间文艺分类学,民间文学传承论、体裁论、特征论、功能论,民间诗学,民间文艺调查方法等等。通过讲授与讨论,使硕士生们对民间文艺性质、形态、价值及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规律有较清晰的认识。 主要教材: 张紫晨,民间文艺学原理,花山文艺出版社,1991年 参考书目:: 钟敬文,中国民间文学讲演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课程编号:107105012002 课程名称:民俗学原理 开课学期:1 开课院(系):文学院 学时/学分:34/2 任课教师:陈建宪 内容简介: 民俗学是一门研究民间风俗的发生、发展、演变规律以及风俗的深层结构、文化功能和社会价值的人文科学。本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中外民俗学学科发展史;二是民俗的基本理论,诸如民俗的传承、民俗流变、民俗功能和价值等;三是民俗类型介绍,诸如社会民俗、精神民俗、物质民俗等,侧重于中国民俗。四是对各种民俗学方法进行了解并用于实际案例的分析。重点讲解民俗田野调查方法,包括田野调查方法的来源以及基本的操作规程等。 主要教材: 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林继富、王丹,解释民俗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参考书目: [美]阿兰·邓迪斯编,陈建宪、彭海斌译,世界民俗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 乌丙安著,民俗学原理,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 高丙中著,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课程编号:107105012003 课程名称:故事学 开课学期:2 开课院(系):文学院 学时/学分:34/2 任课教师:刘守华 内容简介: 故事学是一门研究民间故事的发生、发展、演变规律以及民间故事深层结构、文化功能和社会价值的人文科学。本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中外民间故事的基本理论,诸如民间故事的特征、民间故事的传承、流变、民间故事的功能、民间故事的价值等;二是民间故事的类型介绍,包括情节类型和内容类型,诸如神奇故事、动物故事、生活故事和民间笑话等;三是对民间故事传承人理论及中国民间故事传承人的确定。 主要教材: 刘守华著,故事学纲要,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参考书目: 刘守华著,中国民间故事史,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社,1999年 刘守华主编,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林继富著,民间叙事传统与故事传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林继富,中国民间故事,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 课程编号:107105012004 课程名称:比较神话学 开课学期:2 开课院系:文学院 学时/学分:34/2 任课教师:陈建宪 内容简介: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系统介绍中外神话宝库中的主要作品,世界神话学发展的历史,中国神话学的成就与现状,等等。课程将以母题分析方法为重点,引导学生对中外神话的基本类型进行宏观归纳,对中外神话的母题展开微观比较,通过比较研究,使学生掌握神话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对世界各民族神话的共性与差异、神话的性质、形态、特征、功能、价值等文化内涵以及神话的发生、发展、传承、演变规律有较清晰的认识。 主要教材: 陈建宪,神话解读——母题分析方法探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参考书目: 袁珂,中国神话传说(上下册),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3年 斯威布著,希腊神话的神话和传说(上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或者希腊神话的其它各种版本) 马昌仪编,中国神话学文论选萃,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 课程编号:107105012005 课程名称:中国民间文学史 开课学期:2 开课院(系):文学院 学时/学分:34/2 任课教师:刘守华等 内容简介: 本课程以历时角度,介绍中国历代民间文学发展的状况,通过分析中国民间文学史上的重要文献、重要作品以及不同时代背景与民间文学之间的关系,对中国民间文学发生、传播与演变的过程作一整体扫描。 主要教材: 自编讲义,刘守华等。 参考书目: 祁连休、程蔷主编,中华民间文学史,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高有鹏,中国民间文学史,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 课程编号:107105012007 课程名称:民间文学比较研究 开课学期:3 开课院(系):文学院 学时/学分:34/2 任课教师:刘守华、陈建宪等 内容简介: 本课程从民间文学与比较文学的紧密联系入手,介绍世界民间文学比较研究各个流派的发展过程、代表人物、经典成果及其方法特点,并以一些著名的民间文学个案为例,分析其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间流传演变的过程,为研究生进入民间文学比较研究领域打下基础。 主要教材: 自编讲义,刘守华、陈建宪等。 参考书目: 季羡林,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刘介民,从民间文学到比较文学,暨南大学出版社998年 刘守华,比较故事学论考,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课程编号:107105012008 课程名称:传说学 开课学期:2 开课院系:文学院 学时/学分:34/2 任课教师: 内容简介: 传说学是一门研究民间传说的发生、发展、演变规律以及民间传说的深层结构、文化功能和社会价值的人文科学。本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中外民间传说研究的发展史;二是民间传说的基本理论,诸如民间传说的传承、流变、民间传说的功能、民间传说的价值等;三是民间传说的类型介绍,包括情节类型和内容类型。诸如人物传说、史事传说、地方风物传说和风俗传说等,侧重于讲解中国民间传说类型。四是对民间传说典型个案实施重点分析。 主要教材: [日]柳田国男,传说论,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 参考书目: 程蔷著,中国民间传说,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社,1989年 张紫晨著,中国古代民间传说,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 课程编号:107105012009 课程名称:少数民族民俗与文学 开课学期:3 开课院系:文学院 学时/学分:34/2 任课教师:林继富 陈建宪 内容简介: “少数民族民俗与文学”是一门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民俗流变规律,介绍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以及少数民族民俗与文学关系的课程。“少数民族民俗与文学”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中国少数民族民俗的分布现状和类型情况;二是中国少数民族民俗与文学之间的关系;三是中国少数民族民俗与文学的功能与意义;四是选取有代表性的民族民俗与文学为个案,实施重点分析,探讨中国少数民族民俗与文学之间的互动规律。 主要教材: 马学良、梁庭望、张公瑾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上、下),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年 参考书目: 祁连休、程蔷主编,中国民间文学史,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毛星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上、中、下),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 课程编号:107105012011 课程名称:民间文学前沿 开课学期:3 开课院系:文学院 学时/学分:34/2 任课教师:陈建宪等 内容简介: “民间文学前沿”是一门对本学科发展动态保持跟踪研究的课程,由教研室各位老师和博士生们就自己当前研究或关注的问题,作出归纳与报告,并与全学科一起进行讨论。 教材及参考书目: 根据所讲主题由主讲人准备和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