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
发布时间: 发表者:admin 点击次数:4842 | |||||||||||||||||||||||||||||||||||||||||||||||||||||||||||||||||||||||||||||||||||||||||||||||||||||||||||||||||||||||||||||||||||||||||||||||||||||||||||||||||||||||||||||||||||||||||||||||||||||||||||||||||||||||||||||||||||||||||||||||||||||||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方式、课程安排、研究方向及参考书目信息详见如下: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培养方案 (学科专业代码:050104 授予文学硕士学位) 一、学科专业简介 中国古典文献学是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本学科专业点在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的设置是2001年,2002年开始招生。本专业点自设置以来已取得显著成绩,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典文献学理论和方法,中国古代文学典籍的整理与研究,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本学科注重文献学基本功的训练,关注出土文献的整理,强调文献学与文学史、文艺学的结合,硕士论文的选题应尽量体现文献学特色。师资力量雄厚,著名学者张三夕、高华平、王齐洲等教授为导师。本学科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古籍整理委员会有关项目,学科成员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哲学研究》等权威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编写出版了《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文学史简明教程》、《中国传统文化典籍选读》等有关教材,迄今已招收近十届研究生,毕业七届研究生,成绩优良。毕业去向较理想,其中有的考取国内重点大学(如南京大学)博士生,有的在高校任教(如武汉通讯指挥学院、四川绵阳师范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武汉长江职业学院等),有的在重点高中任教(如中山市一中、重庆八中等);也有的考取国家公务员(如中国工商联公务员等)。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能适应国家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和较高的理论素养,能胜任在高等院校和文化机构从事中国古典文献学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要求掌握一门外语,并能使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文献检索和整理研究。 三、研究方向简介
四、学习年限 一般为三年。符合学校有关提前毕业的各项要求,可申请提前毕业。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 总学分为37学分。其中: 1、一级学位课程5门,15学分(公共课程3门,9学分;专业学位课程2门,6学分)。 2、二级学位课程(通选课)中任选2门,4学分。 3、指定选修课课程6门,12学分。 4、任意选修课课程任选2门,4学分。 5、教学实践1学分,学术活动1学分。已有三年相关工作经历的硕士生,可以免修教学实践。 6、凡以同等学力、跨学科、专业录取的硕士研究生,均须在培养计划中增加补修本专业本科主干课程三门,并且考试须与本科生同堂同卷。要求通过考核,取得及格成绩,但不计学分。 六、实践环节 本专业硕士生的教学实践以本、专科学生为主要对象,通过教学第一线的工作,培养硕士生的教学能力。教学实践的形式有:1、讲授本、专科生课程若干章节或某个专题。2、协助主讲教师辅导、答疑或批改作业。3、主持课堂讨论,指导论文写作等。 教学实践一般安排在第二学年进行,教学实践的工作量为17学时,应至少参加本学科8次学术活动,其中1次为校外学术活动,每次要有1千字以上的学习报告。合格者计2学分。 七、科学研究 本专业三年毕业的硕士生在校期间应至少完成6篇学位专业课程论文,2篇选修课程论文。鼓励有1篇或1篇以上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申请提前毕业的硕士生按学校规定以华中师范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和第一作者身份(或除导师之外的第一作者)在CSSCI来源期刊上公开、正式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1篇(用稿通知无效)。 八、学位论文 1、本专业硕士生一般应在第三学期、至迟应在第4学期初确定学位论文题目,通过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并订出学位论文写作计划。学位论文的直接撰写时间不得少于2个学期。 2、学位论文选题及学术水平要求: (1)学位论文应具有学术创新性,论点正确,论据充分,论证严密,行文规范,不得引用未经查证的第二手资料,不得隐瞒和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应有专门章节说明与选题相关的已有学术成果和本选题的前沿动态。鼓励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和对学术前沿问题的探讨。 (2)论文在写作格式和字数方面的要求,按国家学位委员会和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处的具体要求执行,并需遵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管理条例(试行)》(见《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指导手册》)。整篇论文经过修改后应达到公开发表水平。 九、培养方式与方法 1、本专业硕士生的培养采取导师负责制,并建立以导师为首的硕士生指导小组,实行导师负责与指导小组集体指导相结合的培养方式,以及教学与自学并重、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并举的培养方法。 2、加强对研究生习作的指导,鼓励研究士生进行具有坚实的文献学基础的有一定新意的专题性或综合性的学术研究。贯彻“以生为本”、“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3、由于本专业的特点,在重视古典文献理论学习的同时,应特别注重对古典文献校勘、点校、注释、今译、辑佚、考证、编纂等方面实践能力的培养,使之具有较扎实的基本功,并鼓励参与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 十、考核方式 学位专业课程与选修课程均进行考试,成绩按百分制评定。所有学位课程及选修课程的考试方式及成绩要求以及补考、缓考等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十一、其他 1. 本专业硕士生必须认真阅读“本专业硕士生必读书目”所规定的书籍,并做好笔记;导师必须定期检查硕士生的阅读笔记,并根据其笔记,评定成绩。 2、每位硕士生须根据本专业培养方案,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本人实际,在入学后六周内,制订出个人培养(学习)计划经导师和专业指导组组长审定后,报院、系、所和研究生处备案。 本专业硕士生必读书目 1、校雠广义(1-4册) 程千帆、徐有富 齐鲁书社 2、四库全书总目 纪 昀 中华书局 3、十三经注疏 阮元编 中华书局 4、史记、汉书 司马迁、班固 中华书局 5、文选(李善注本) 萧 统 中华书局 6、说文解字注 段玉裁 上海古籍出版社 7、文心雕龙注 范文澜 人民文学出版社 8、汉魏晋南北朝佛教史 汤用彤 中华书局 9、全唐诗 彭定求等 中华书局 10、杜诗详注 仇兆鳌 中华书局 11、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 程千帆 上海古籍出版社 12、元白诗笺证稿 陈寅恪 上海古籍出版社 13、苏轼文集 孔凡礼点校 中华书局 14、宋元戏曲考 王国维 上海书店王国维遗书本 15、中国小说史 鲁 迅 人民文学出版社鲁迅全集本 16、清人文集别录 张舜徽 中华书局 17、管锥编 钱钟书 中华书局 注:硕士生分方向阅读书目,不列入,由导师另行指定。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生课程设置简况表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生课程内容简介 课程编号:107105010401 课程名称: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 开课学期:2 开课院(系):文学院 学时/学分:34/2 任课教师:张三夕、高华平等 内容简介: 本课程主要向学生深化古典文献学的一些专门知识,如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等,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这些知识,以提高文献考证的综合能力。同时,也向学生评介文献学方面的经典论著,让学生学习并掌握前辈学者在文献学研究方面的治学经验和方法。 教材及参考书目: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1-4册),齐鲁书社,1999年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中华书局,1963年 钱基博,版本通义,古籍出版社,1957年 陈垣,校勘学释例,上海书店,1997年 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 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条理,二十五史补编本 王念孙,读书杂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 叶德辉,书林清话、书林余话,岳麓书社,1999年 课程编号:107105010402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开课学期:3 开课院(系):文学院 学时/学分:34/2 任课教师:王齐洲、张三夕等 内容简介: 本课程在学生已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一般知识的基础上,就中国古代文学当前研究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向学生作较深入的讲解,加深加宽学生的古代文学基础,使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和比较准确的把握,以利于更好地学习古典文学文献。 教材及参考书目: 王齐洲著,呼唤民族性:中国文学特质的多维透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郭英德等著,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中华书局,1955年 王瑶主编,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课程编号:107105010403 课程名称: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开课学期:3 开课院(系):文学院 学时/学分:34/2 任课教师:高华平、王齐洲等 内容简介: 本课程主要通过传统文化典籍的导读,向学生介绍中国儒、释、道文化的基本精神,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学思维方式、文学观念及审美趣味的影响。 教材及参考书目: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春风文艺出版社 孙昌武,佛教与中国文学,上海文艺出版社 詹石窗,南宋金元道教文学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 张伯伟,禅与诗学,浙江人民出版社 汤用彤,汤用彤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1—7),人民出版社 任继愈主编,中国道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张舜徽,周秦道论发微,中华书局 熊铁基,秦汉新道家,上海人民出版社 课程编号:107105010404 课程名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研究 开课学期:3 学时/学分:34/2 开课院(系):文学院 任课教师:张三夕、高华平等 内容简介: 本课程主要通过对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目录学著作之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全面介绍和专题研讨,讲解中国古代目录学的发展、演变,并结合具体书目的提要,了解四库馆臣对某些典籍的评价立场、观点和方法,批判地学习书目提要的写作。 教材及参考书目: 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华书局 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中华书局 胡玉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中华书局 张舜徽,四库提要叙讲疏,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崔富章,四库提要补正,杭州大学出版社 李裕民,四库提要订误,中华书局 司马朝军,四库全书总目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司马朝军,四库全书总目编纂考,武汉大学出版社 周积明,文化视野下的〈四库全书总目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 四库全书全文检索系统,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版 课程编号:107105010405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论文献研究 开课学期:3 学时/学分:34/2 开课院(系):文学院 任课教师:张三夕、王齐洲等 内容简介: 本课程主要从文献学角度研读古代文论的重要典籍,以《文心雕龙》研究为个案,通过文论典籍的解读,了解中国古代文论文献的基本情况,并进而了解中国古代文论的基本概念和思想方法,深化对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 教材及参考书目: 孙立,中国文学批评文献学,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 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 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 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 程千帆,文论十笺、程千帆全集本,河北教育出版社 课程编号:107105010406 课程名称:《文选》专题研究 开课学期:3 开课院(系):文学院 学时/学分:34/2 任课教师:王齐洲、高华平等 内容简介: 本课程向学生全面介绍《文选》在中国古代文学文献中的重要地位,除了完成通读《文选》的一般要求外,重点指导学生对没有标点的《文选》文章部分进行逐篇的标点断句,在此基础上作出逐字逐句的讲解,以加强学生文言文阅读基本功训练,并由此提高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文献的理解和研究水平。 教材及参考书目: 萧统,文选(李善注本或五臣注本),中华书局(未标点版) 骆鸿凯,文选学,中华书局1989年 丁福保编,文选类诂,中华书局1990年 课程编号:107105010407 课程名称:中国古典文献学论著导读 开课学期:2、3 开课院(系):文学院 学时/学分:34/2 任课教师:张三夕、高华平等 内容简介: 本课程通过古典文献学论著的导读,指导学生研读中国古代(主要是清代)文献学家有关文献整理与研究方面的论著,有选择地继承中国古代文献学遗产,并了解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的历史线索。 教材及参考书目: 张舜徽,文献学论著辑要,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 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二十五史补编本 郑樵,通志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 叶瑛,文史通义校注(附《校雠通义》),中华书局,1985年 课程编号:107105010408 课程名称: 文史工具书与中国古典文学文献检索 开课学期:3 学时/学分:34/2 开课院(系):文学院 任课教师:张三夕等 内容简介: 文史工具书的类型与功用; 文学古籍中难字、词语、成语、典故和诗文出处的查找; 中国古代文学作家作品集的检索; 古代诗、词、文评论和文学史研究论著的检索;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论文与研究资料的检索; 古代人名和作家生平的查考; 古代典章制度的查考; 古代地理资料的查考; 古代纪年、历日的查考; 国外学者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文献资料的检索 教材及参考书目: 文史工具书与中国古典文学文献检索(讲授纲目) 詹德优等编著,中文工具书使用法(增订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徐有富主编,中国古典文学史料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潘树广编著,古典文学文献及其检索,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四库全书全文检索系统,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版 课程编号:107105010410 课程名称:出土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开课学期:3 开课院(系):文学院 学时/学分:34/2 任课教师:高华平等 内容简介: 本课程主要介绍近年出土文献的整理与研究状况,出土文献整理研究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学会利用出土文献来对古典文学进行研究。 教材及参考书目: 高明,简牍研究入门,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郑有国,中国简牍学综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 褚良才《敦煌学简明教程》,中华书局2000年 施蛰存,金石丛话,中华书局,1991年 王明阁,甲骨学初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 骈宇骞、段书安,二十世纪出土简帛综述,文物出版社 课程编号:107105010415 课程名称:史记、汉书研究 开课学期:2 开课院(系):文学院 学时/学分:34/2 任课教师:张三夕、高华平等 内容简介: 本课程围绕《史记》、《汉书》这两部史学名著的研读,使学生熟悉其编写体例、文献价值及其对中国古代文史之学的深远影响。同时从文献学角度介绍现代学者对这两部史学名著的研究状况。 教材及参考书目: 史记、汉书,中华书局校点本 陈直,史记新证,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 陈直,汉书新证,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 第2版 白寿彝,史记新论,求实出版社,1981年 张大可,史记文献研究,民族出版社,1999年 赵生群,史记文献学丛稿,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 课程编号:107105010421 课程名称:20世纪文学观念史文献研究 开课学期:2 学时/学分:34/2 开课院(系):文学院 任课教师:王齐洲等 内容简介: 本课程向学生系统介绍20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的状况及当前的发展趋势,全面清理20世纪中国文学史文献,初步探讨中国文学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史文献的价值,以及对传统文学史文献的整理和利用。 教材及参考书目: 陈伯海著,中国文学史之宏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戴燕著,文学史的权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陈伯海主编,近四百年中国文学思潮史,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 陈玉堂编著,中国文学史书目提要,黄山书社,1986年版 吉平平、黄晓静编著,中国文学史著版本概览,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课程编号:107105010425 课程名称:儒释道典籍选读 开课学期:2 开课院(系):文学院 学时/学分:34/2 任课教师:王齐洲、高华平等 内容简介: 本课程选取《论语》、《孟子》、《礼记》、《老子》、《庄子》、《周易》、《金刚经》、《坛经》、《出三藏记集》、《五灯会元》等儒释道基本典籍研读,让学生通过较深入地研读来探讨这些典籍所反映的儒释道文化的基本特点和相互之间的异同。 教材及参考书目: 论语、孟子、礼记、周易,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本 老子、庄子,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 金刚经、坛经、出三藏记集、五灯会元,大藏经本
|